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

兒科

中醫治療兒科病是基於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,結合小兒生理病理特點,通過藥物、推拿、針灸、食療等方法,調節小兒陰陽平衡,促進健康成長。


1. 小兒生理病理特點

  • 生理特點
    • 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:小兒臟腑功能尚未發育完全,抵抗力較弱。
    • 生機蓬勃,發育迅速:小兒生長發育快,新陳代謝旺盛。
    • 易虛易實,易寒易熱:小兒體質敏感,易受外邪侵襲,病情變化快。
  • 病理特點
    • 發病容易,傳變迅速:小兒易感外邪,病情變化快。
    • 臟氣清靈,易趨康復:小兒恢復能力強,治療得當則康復快。

2. 辨證論治

  • 辨證:根據小兒的症狀、體徵、舌象、指紋(三歲以下)等,判斷病因、病機及病位。兒科病常見的辨證方法包括八綱辨證、臟腑辨證、氣血辨證等。
  • 論治:根據辨證結果,制定治療方案,選擇適當的藥物或治療手段。

3. 常用治療方法

  • 中藥治療:根據辨證結果,選用相應的中藥方劑。常用方劑如保和丸、六君子湯、銀翹散等,用於調節脾胃、清熱解毒、疏風解表等。
  • 小兒推拿:通過手法按摩經絡穴位,調節氣血運行,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、感冒、咳嗽等。常見手法如推、拿、揉、按等。
  • 針灸治療:適用於較大兒童,通過刺激經絡穴位,調節氣血運行,常用於治療遺尿、哮喘等。
  • 食療:根據小兒體質和病情,選擇適當的食物進行調養。如脾胃虛弱者宜健脾益氣,肺熱咳嗽者宜清肺潤燥。

4. 常見兒科病的中醫治療

  • 感冒
    • 風寒感冒:用荊防敗毒散或蔥豉湯。
    • 風熱感冒:用銀翹散或桑菊飲。
  • 咳嗽
    • 風寒咳嗽:用止嗽散或杏蘇散。
    • 風熱咳嗽:用桑菊飲或麻杏石甘湯。
    • 痰濕咳嗽:用二陳湯或三子養親湯。
  • 消化不良
    • 食積:用保和丸或山楂丸。
    • 脾虛:用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。
  • 腹瀉
    • 寒濕泄瀉:用藿香正氣散或理中湯。
    • 濕熱泄瀉:用葛根芩連湯或黃連解毒湯。
    • 脾虛泄瀉:用七味白朮散或參苓白朮散。
  • 哮喘
    • 發作期:用小青龍湯或定喘湯。
    • 緩解期:用六君子湯或玉屏風散。
  • 遺尿
    • 腎氣不足:用縮泉丸或金匱腎氣丸。
    • 肺脾氣虛:用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朮散。

5. 調養與預防

  • 飲食調養:根據小兒體質選擇適當食物,如脾胃虛弱者宜多食山藥、蓮子,肺熱咳嗽者宜多食梨、百合。
  • 起居有常: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過度勞累,尤其是避免熬夜。
  • 適當運動:鼓勵小兒進行適量運動,增強體質,促進氣血流通。
  • 情志調節:保持小兒情緒穩定,避免過度驚嚇或憂思。

6. 注意事項

  • 個體化治療:根據小兒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,避免千篇一律。
  • 藥物劑量:小兒用藥劑量需根據年齡、體重等調整,避免過量。
  • 中西醫結合:在某些情況下,可結合西醫治療,以提高療效。

7. 兒科病的預防重點

  • 增強體質:通過適當運動、飲食調養等方法,增強小兒抵抗力。
  • 避免誘因:如避免接觸過敏原、保持環境清潔、避免過度疲勞等。
  • 定期檢查:及早發現和治療兒科疾病,避免病情加重。

中醫治療兒科病強調整體調節和個體化治療,通過多種手段綜合施治,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。其優勢在於副作用小、療效持久,且注重預防與調養相結合,適合小兒生長發育的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