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疗儿科病是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,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,通过药物、推拿、针灸、食疗等方法,调节小儿阴阳平衡,促进健康成长。
1.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
- 生理特点:
- 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: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,抵抗力较弱。
- 生机蓬勃,发育迅速:小儿生长发育快,新陈代谢旺盛。
- 易虚易实,易寒易热:小儿体质敏感,易受外邪侵袭,病情变化快。
- 病理特点:
- 发病容易,传变迅速:小儿易感外邪,病情变化快。
- 脏气清灵,易趋康复:小儿恢复能力强,治疗得当则康复快。
2. 辨证论治
- 辨证:根据小儿的症状、体征、舌象、指纹(三岁以下)等,判断病因、病机及病位。 儿科病常见的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、脏腑辨证、气血辨证等。
- 论治:根据辨证结果,制定治疗方案,选择适当的药物或治疗手段。
3. 常用治疗方法
- 中药治疗:根据辨证结果,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。 常用方剂如保和丸、六君子汤、银翘散等,用于调节脾胃、清热解毒、疏风解表等。
- 小儿推拿:通过手法按摩经络穴位,调节气血运行,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、感冒、咳嗽等。 常见手法如推、拿、揉、按等。
- 针灸治疗:适用于较大儿童,通过刺激经络穴位,调节气血运行,常用于治疗遗尿、哮喘等。
- 食疗:根据小儿体质和病情,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调养。 如脾胃虚弱者宜健脾益气,肺热咳嗽者宜清肺润燥。
4. 常见儿科病的中医治疗
- 感冒:
- 风寒感冒:用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。
- 风热感冒:用银翘散或桑菊饮。
- 咳嗽:
- 风寒咳嗽:用止嗽散或杏苏散。
- 风热咳嗽:用桑菊饮或麻杏石甘汤。
- 痰湿咳嗽:用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。
- 消化不良:
- 食积:用保和丸或山楂丸。
- 脾虚:用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榄散。
- 腹泻:
- 寒湿泄泻:用藿香正气散或理中汤。
- 湿热泄泻:用葛根芩连汤或黄连解毒汤。
- 脾虚泄泻:用七味白榄散或参苓白榄散。
- 哮喘:
- 发作期:用小青龙汤或定喘汤。
- 缓解期:用六君子汤或玉屏风散。
- 遗尿:
- 肾气不足:用缩泉丸或金匮肾气丸。
- 肺脾气虚: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榄散。
5. 调养与预防
- 饮食调养:根据小儿体质选择适当食物,如脾胃虚弱者宜多食山药、莲子,肺热咳嗽者宜多食梨、百合。
- 起居有常: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,尤其是避免熬夜。
- 适当运动:鼓励小儿进行适量运动,增强体质,促进气血流通。
- 情志调节:保持小儿情绪稳定,避免过度惊吓或忧思。
6. 注意事项
- 个体化治疗: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,避免千篇一律。
- 药物剂量:小儿用药剂量需根据年龄、体重等调整,避免过量。
- 中西医结合:在某些情况下,可结合西医治疗,以提高疗效。
7. 儿科病的预防重点
- 增强体质:通过适当运动、饮食调养等方法,增强小儿抵抗力。
- 避免诱因:如避免接触过敏原、保持环境清洁、避免过度疲劳等。
- 定期检查:及早发现和治疗儿科疾病,避免病情加重。
中医治疗儿科病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,通过多种手段综合施治,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。 其优势在于副作用小、疗效持久,且注重预防与调养相结合,适合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