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

健康資訊

中醫知識

中醫是中國傳統醫學,已有數千年的歷史,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核心,強調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統一。

核心理論

  • 陰陽:代表對立統一的關係,如寒熱、虛實等,健康狀態是陰陽平衡。
  • 五行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解釋人體臟腑之間的關係及與自然界的聯繫。
  • 臟腑:包括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和六腑(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),各司其職。
  • 經絡:氣血運行的通道,主要經絡有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。
  • :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。
  • :滋養全身。
  • 津液:體液的總稱,如汗、淚、唾液等。

診斷方法

  • 望診:觀察面色、舌苔等。
  • 聞診:聽聲音、嗅氣味。
  • 問診:詢問病史、症狀。
  • 切診:通過脈診瞭解病情。
  • 根據四診結果,辨別證型(如風寒、濕熱等),再制定治療方案。

治療方法​

中藥

使用天然藥材,通過配伍形成方劑,如四物湯、六味地黃丸等

針灸

通過刺激穴位調節氣血,常用針具為毫針

整脊

通過手法復位以恢復功能、緩解痛症

推拿

通過手法按摩疏通經絡,緩解疼痛

拔罐

利用負壓吸附在皮膚上,促進血液迴圈

艾灸

通過燃燒艾草溫熱穴位,適用於寒性疾病

養生保健

飲食養生

根據體質選擇食物,如寒性體質多吃溫熱食物。

運動養生

練習太極拳、八段錦等,增強體質。

情志調養

保持情緒平穩,避免過激情緒。

四季養生

根據季節調整生活習慣,如春季養肝、夏季養心等。

中醫通過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,運用中藥、針灸、推拿等方法治療疾病,並通過飲食、
運動等方式進行養生保健,強調“治未病”的理念。

健康小貼士

中醫強調“治未病”,注重日常調理和預防。以下是一些簡單的中醫養生建議,幫助您保持健康:

飲食調理

均衡飲食:根據體質選擇食物,寒性體質多吃溫熱食物(如薑、紅棗)
熱性體質多吃清涼食物(如綠豆、冬瓜)。
五穀為養:多吃全穀物(如小米、燕麥),少吃精製食品。
適量飲水:每天適量飲水,避免過量,尤其是冷水。
作息規律

早睡早起:晚上11點前入睡,早上7點前起床,有助於陽氣生髮。
午休小憩:中午適當休息,但不超過30分鐘。

運動養生


太極拳:柔和緩慢,適合各年齡段,能調節氣血。
八段錦:簡單易學,適合日常鍛煉。
散步:每天散步30分鐘,促進血液迴圈。

情志調養


保持平和:避免情緒波動,尤其是憤怒和焦慮
冥想或深呼吸:幫助放鬆心情,緩解壓力。

四季養生

 

春季:養肝,多吃綠色蔬菜,保持心情舒暢。
夏季:養心,多吃清淡食物,避免過度出汗。
秋季:養肺,多吃潤燥食物(如梨、百合)。
冬季:養腎,多吃溫補食物(羊肉、黑豆),注意保暖。

穴位按摩


足三裡:位於膝蓋下方,按摩可增強免疫力。
合穀穴:位於手背虎口處,按摩可緩解頭痛和疲勞。
內關穴:位於手腕內側,按摩可緩解心悸和失眠。

中藥調理


枸杞菊花茶:清肝明目,適合長時間用眼者。
紅棗桂圓茶:補氣血,適合氣血不足者。
薑茶:驅寒暖胃,適合寒性體質者。

避免過度勞累

勞逸結合:避免過度勞累,適當休息,保持精力充沛

保持良好衛生習慣


勤洗手:尤其在飯前便後。
保持環境清潔:定期通風,保持空氣清新。

定期體檢


中醫體檢:通過舌診、脈診等瞭解身體狀況,及時調理。

總結

中醫養生強調日常調理,通過飲食、作息、運動、情志等方面的調整,幫助保持健康。堅持這些簡單的小貼士,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水準。

網上問症